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重新修订的GB23350-2021《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将于2023年9月1日起实施,对包括茶叶在内的31类食品、16类化妆品的包装层数、包装成本、空隙率等均作了明确规定,旨在解决过度包装问题,节约社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轻消费者负担。近日,全国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推进会在杭州召开,全面部署推进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我省在会上介绍治理经验及成效。
记者从会上获悉,我省自今年4月起已在全省范围推进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截至目前,全省8440家茶叶产销企业、450家包装设计生产主体和41家行业协会实现国家标准100%宣贯、承诺书责任状100%签订、包装管理机制100%建立;全省出动执法人员2.3万人次,纠正查处过度包装等问题548个,问题包装发现率明显下降。
据悉,作为产茶大省,2022年我省茶叶总产值达264亿元,绿茶产量居全国首位。省市场监管局联合五部门,在今年4月初率先启动专项执法,并全力打造了“6个一”(开展一次排摸、组织一次宣贯、签订一份承诺书和责任状、形成一批网络禁售商品目录、建立一套规范包装管理机制、发布一份绿色包装倡议)治理模式,引导茶叶生产、销售、消费各领域主体进一步增强环保节俭、绿色消费意识。
聚焦茶叶生产主体,省市场监管局督促全面按照新国标改进包装设计,建立产品包装信息档案,实现包装“批批自检”。目前,全省茶叶生产企业已建立包装信息档案8440份,全面记录产品的包装需求、设计、制作、查验、检测等信息。
在流通环节,聚焦全省22家重点茶叶市场,我省将茶叶包装规范纳入市场主办方的日常管理,通过积分、合同、场规场纪等约束市场内经营者遵守包装规范。聚焦全省7077家销售企业,我省落实茶叶产品过度包装进货查验制度,39种品牌茶、63家龙头企业率先实现流通可控、源头可溯、问题可查、责任可究。
针对电商平台多、茶叶交易活跃的特点,我省召开全省电商平台企业行政指导会,出台《全省茶叶过度包装网络禁售目录操作指引》,督促电商平台加强平台内经营者包装合规性审核。淘宝、天猫建立“消费反馈—负面评价—自我承诺”制度,对39种过度包装茶叶产品实施禁售。
此外,依托“浙江公平在线”,省市场监管局首创“茶叶过度包装在线监测模型”,对京东、天猫、拼多多等 30 个电商平台开展监测,覆盖1.3万家网店和 16.3万条商品信息,落地闭环处置122条涉嫌违法信息。
自4月份全省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共查处过度包装等违法案件236件,查封扣押违法包装1.59万个,发出责令整改通知3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