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近年来,我省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本次邀请三位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听他们讲述如何立足本职岗位,带领群众走向共富的故事。
全国劳模、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立科:我父亲朱明春是当地的养鸡大户,也是全国劳模。从小我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情感,父辈们的劳动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前行。
20世纪90年代我们研发出第一款专利产品蛋奶,奠定了一鸣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地位,也由此开启了我扎根农业、深耕乳业长达30年的创业历程。
面对南方高热高湿环境对奶牛养殖的制约,我于2011年引进澳洲奶牛并建立国家标准化生态牧场,引导奶农生态化、标准化、科学化养殖。几年间,推动近5万头奶牛单产从4.5吨提升到目前的9吨,单产提升达100%,不仅改变了我省奶牛饲养模式,更带动了近1.5万户农户增收致富。2018年成立的温州一鸣公益慈善基金会,至今惠及超2.8万余人。
我从小就与农业结缘,深知农民的辛苦和不易,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民共富同频共振,未来我将继续深耕农业、坚守实业,带领更多农户走向共同富裕。
全国先进工作者、嵊泗县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顾忠旗:我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在水产科研这条路上走了近二十个年头。记得刚毕业来到嵊泗工作时,父母总劝我调回市里。但当我第一次站在育苗池边,看着那些小小的生命在指尖游动时,我就知道自己的选择不会改变。
科研这条路从来都不容易。为了突破厚壳贻贝育苗技术,我和团队整整3年没有休过完整的假期。但当我们终于实现规模化生产,看到渔民们用我们的技术把厚壳贻贝变成“富民贝”,且养得越来越好时,所有的辛苦都值了。现在嵊泗的厚壳贻贝养殖面积占了全县九成以上,每年能给渔民带来6个亿的收入,从事厚壳贻贝养殖的渔民户均年收入超过30万元。这是我最大的骄傲。
这些年,我们陆续突破了葛氏长臂虾、瘤荔枝螺等品种的育苗技术,累计培育了上亿尾苗种。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带领团队在海水养殖领域继续深耕,聚焦种业创新、新型养殖技术等,加强厚壳贻贝等海水养殖优良品种选育,助力渔民增收致富。
全国先进工作者、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副院长、一级演员杨霞云:我是一个生在武义、长在戏班的婺剧演员。从小受母亲——一位婺剧小生演员的影响,戏曲的种子便深埋心底。12岁进入戏曲班,15岁考入浙江婺剧团,师承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陈美兰老师,主攻刀马旦,从此与舞台结下不解之缘。
我的青春是在练功房度过的。清晨5点吊嗓子,跌扑滚翻的毯子功,刀枪剑戟的把子功……我深知,每一份掌声背后,是数百场演出的沉淀,是对每一位观众的负责。每当编排新戏,我总会查阅大量资料,揣摩角色的一颦一笑,甚至拉着同为演员的丈夫楼胜反复探讨。
观众是我坚持的动力。有人为了一场戏翻山越岭而来,这份“真爱”让我不敢懈怠。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国际舞台,我都全力以赴。塑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角色,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贡献,是我的职责所在。
这些年,我主演的《穆桂英》《白蛇传》等剧目走遍大江南北,更登上了央视春晚和海外舞台。但我思考更多的是传承——如何让古老婺剧焕发青春?于是,我在传统中注入创新活力——将魔术、杂技、体操等艺术门类的表演融入到婺剧中,创新表演形式;推动戏曲进校园、进乡村,在青少年心中播撒非遗种子,在乡土文脉中厚植艺术根基;带着主演剧目,走向世界各地,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