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秦川(右一)在教室指导学生机器人相关的知识。
“五一”假期结束后,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室里,学生们正在学习《机器人学基础》。课堂上,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李秦川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学生面前的智能小车和机械臂里,让学生们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直观地掌握理论知识。
“大家觉得这只机械臂动作结束后的摆动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如何减少智能小车快速行驶之后的刹车产生的惯性?”比起传统印象中的教学,李秦川的课堂上少了照本宣科的说教,多了一些启发思维的提问。在他看来,越是尖端前沿的技术,越是要跳出课本,通过学中干、干中学,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养成用发散思维解答问题的习惯,让他们从“做题人”变为“解题人”,从而更好地找到创新的正确“打开方式”。
“理论知识‘用手摸过’才更能入脑入心。”该校大四学生孙琦指着写满知识点的笔记本说,“啃”十遍知识要点也不如自己亲自上手调一次参数。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李秦川带领团队构建了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多场多层次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学生“工程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系统能力”的四层递进式培养。这套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实践迭代,不仅让浙江理工大学的机电专业顺利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第11名,名列前10%,进入A类专业行列。
李秦川深知,知识来源于课本,但最终要服务于社会。他组建了“浙江理工大学李秦川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带领学生和工作室青年教师大力开展技术帮扶与成果转化服务,累计服务省内高端装备企业500余家,攻克技术难题300余项。
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学习环境里,李秦川和他的学生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便是他的本科学生,如今“宇树科技”在足式仿生机器人领域全球领先,业务覆盖了全球50%以上国家和地区,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他的研究生先后获得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一等奖,挑战杯国赛“黑科技”专项赛特等奖等各项荣誉;博士生徐灵敏还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荣获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优秀奖。
在前不久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李秦川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老师的肩膀就是要给学生和年轻人踩一下。”从北京接受表彰后,这是李秦川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看着学生们的成就,李秦川笑着说,“他们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晚上10点,机械工程学院楼的灯逐个熄灭,浙江理工大学的校园再次重归平静。第二天,这个摆满智能小车和机械臂的教室又将迎来新一天的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