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总

产业工会

县(市、区)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动态

浙江电力工会借力“数字化”发展

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更直观有“数”

发布日期:2022-11-14 10:34:44   作者:李凡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阅读量:

  如何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建设以劳模工匠为引领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工会一直关注的课题。

  近年来,浙江电力系统劳模工匠队伍建设面临着素质不全面、梯队不明确、路径不清晰等实际问题,如何进行更为科学化地评价、选树和培育,成为破题的关键所在。浙江电力工会通过建立可量化人才评价体系,塑造系统化人才培育工程,对劳模工匠队伍进行“数字化”建设的思路应运而生。


  勾勒产业工人“成长雷达图”

  一套科学的、具有公信力的评价指标是建立劳模工匠评价体系的核心。为此,浙江电力工会通过深度访谈、专家研讨、点面结合,探索建立了一个基于劳模工匠成长客观规律的多维度评价标准。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大维度,包括重要贡献、荣誉称号、技术技能、创新创效、示范引领和社会影响力。”参与建立该劳模工匠评价指标的全国劳模潘建乔告诉记者,引进“社会影响力”维度,旨在进一步引导劳模工匠服务地方发展。“维度下设模块,模块下设评价因子,最终构建了由6大维度、19个模块、141个评价因子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劳模工匠评价的量化标尺。”潘建乔表示,系统将根据各级劳模工匠的评价材料自动计算并形象化呈现结果,生成一张全方位展现劳模工匠综合素质的“成长雷达图”。

  “这张雷达图可以让劳模工匠看到自己在各个维度上的优势与差距,同时明确下一步的成长方向,促使人才成长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浙江电力工会项目负责人屈弋介绍,青年技能人才史迪锋的成长故事就是获益于这套数字化评价体系的典型案例。史迪锋的雷达图显示他在技能和荣誉方面很突出,但在创新创效、社会影响力方面有短板,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工会为他制订了专项培养方案,经过一年多时间努力,史迪锋在短板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相继获评“省公司劳模”嘉兴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量化的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可视性,雷达图为我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现在我各方面工作能力都在不断增强,对劳模精神的领会也更加深刻了。”史迪锋说。


 搭建产业工人“人才金字塔”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劳模工匠是企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核心骨干。为了加强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浙江电力工会进一步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人才管理,建立了一套基于全方位数据分析的劳模工匠新苗培育机制。

  “这是我们以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应用一体化管理思想落实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浙江电力工会生产生活部张辉介绍,“数字化建设”首先是在个体层面输出“人才画像”,针对性编制“一人一策”成长行动计划;其次是在队伍层面输出“人才梯队”,在人才储备、培育、推优等工作上做到前瞻布局;最后是在组织层面输出“人才图谱”,为数字化分析决策提供参考。“一体化管理”体现在协同机制上加强“纵向联动、横向合作”,促进内外资源一体化协同,提高管理质效、减少资源浪费;在培育机制上完善“选-育-培-评-用”一体化机制,激发劳模工匠队伍的更大价值。

  以数字化培育机制为抓手,浙江电力工会为优秀的电力产业工人搭建了一座“人才金字塔”,构建了以卓越层(省部级及以上劳模)、骨干层(地市级以上劳模)、基础层(劳模工匠新苗)三个层级为主体的劳模工匠集群。这套机制将评价和培育进行了双向联动,为选树劳模工匠提供了依据,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国网嘉兴供电公司作为全省电力系统首批应用试点单位,运用该机制成功选树国网公司劳模1人、省公司劳模3人、浙电工匠1人、嘉兴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成效显著。

  国网公司劳模、嘉兴电力周刚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周刚对此深有体会,他在工作室创办的“人才孵化工厂”已经成为电力产业工人由“工”变“匠”的重要载体。“通过这套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助推电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在卓越层劳模的带动下,工作室累计获授权专利证书300余份,发表SCI、EI、核心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创新奖励30余项,并带领基础层劳模工匠新苗在各级比武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打造出一支配置优良的高技能人才战队。

编辑:沈佳慧   责任编辑:沈佳慧
工会新闻
时政要闻
浙江省总工会官网 版权所有:浙江省总工会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路85号 邮件:acftunews@acftu.org.cn 浙ICP备0702245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2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