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月是最忙碌的制茶季。前段时间,刚忙完九曲红梅茶的制作,“杭州工匠”、杭州贾氏茶叶有限公司高级制茶师贾炳校顾不得歇歇,便来到山区26县之一的淳安,为该县中洲镇茶农进行红茶炒制技术指导。
“制出好茶要一辈子的时间”,1986年开始学习九曲红梅茶制作技艺的贾炳校,35年醉心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推动九曲红梅茶不断传承出新。
打响“九曲红梅”品牌
九曲红梅茶是杭州市传统名茶,与西湖龙井并称为“红绿双璧”。贾炳校就居住在九曲红梅茶的原产地西湖区双浦镇。“我们村的茶叶品质特别好。”小溪穿村而过,流水潺潺,两旁绿树成荫,贾炳校说,这些都是天然屏障,隔绝汽车尾气等污染,保证了茶叶的品质。
好品质更需要好手艺的加持。“老底子的九曲红梅茶,要的就是这浓郁的香气。”许先生是一名茶商,今年专程从宁夏来到杭州采购九曲红梅茶。听着茶商的赞许,贾炳校娓娓道出其中的门道——柴火炒制,可以让木头的香味渗进茶叶,增加香味的层次感;坚持三次烘干,确保水分蒸发的同时保留住茶叶本身的香味,“在这个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行,如何掌握,靠得是我们手艺人的手感”。
保留杭州九曲红梅茶的老底子味是贾炳校坚持的事,但他也追求“做个性的好茶”。瞄准年轻人对文化和时尚的追求,他在九曲红梅茶口感多样性上大胆创新,运用石灰窑制的特殊技艺,开辟花茶九曲红梅系列茶品,成为杭州市第一个将花与九曲红梅茶结合的制作技艺人。如今,花茶九曲红梅系列茶品深受年轻人喜爱,也让更多年轻人对九曲红梅茶这个有着200余年历史的杭州红茶有了更多的认识。
助力山区县共富
许多人因贾炳校对九曲红梅茶有了更多了解。在山区26县之一的淳安,当地老百姓因贾炳校而增收。
“十多年前就在做这事了。”对于助力淳安瑶山乡老百姓增收的事,贾炳校鲜少对外人言。但当地老百姓对他很有感情,每次看到他,大老远地就跟他打招呼,他们说,以前茶叶荒在山上没人要,贾炳校来了以后,一年能卖出五六千斤鲜叶。
贾炳校还记得第一次到瑶山乡,正是采茶季,但上山采茶的人很少,村子里转了几圈发现,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留守。“老人们说,没人来收购,他们一天最多采两三斤鲜叶自己用。”看着满山品质优良的茶叶和围聚过来的留守老人,贾炳校坐不住了,在当地租了厂房,办起茶厂。
然而,茶叶是很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含水量、香味等与当地水土相关,制出瑶山好茶,需要不断试验。一年投入十多万元,吃住在厂房,资金和精力的双重消耗没能阻止贾炳校。经过不断试验、积累,瑶山茶叶渐渐获得市场认可,已从原先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年售五六千斤鲜叶。当地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60多岁的老人在一个多月的采茶季里,可以净挣六七千元。
如今,瑶山乡的茶产业步入正轨。今年4月,贾炳校又来到淳安县中洲镇,为当地茶农进行红茶炒制技术指导。当地受疫情影响,茶叶茶青滞销,贾炳校受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所邀请,前往进行帮扶,并带头进行茶青定点收购,当天就在中洲镇收购茶青1万余斤。
制好茶要一辈子的时间
制茶季节性强,但贾炳校似乎全年都在忙碌着。九十月份,是他雷打不动的自我提升月,每年都要前往各地取经、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放在我们这个行业再适合不过了。”贾炳校说,虽然自己与茶叶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有一些心得也获得了很多荣誉,但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以烘焙为例,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尤其是烘焙技术是他所不能及的,值得一辈子学习。
除了不断自我精进,近年来,贾炳校还把很多精力放在了培养新一代制茶师上。“入门起码要两年,从入门到精通,这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去年,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茶艺与茶营销专业学生走进贾炳校公司,他一边制作一边讲解,让学生对制茶有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除了课本知识,他们还需要实践,我这里有一整套制茶设备,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入门”。辖区内的小学也找到他,希望可以在他的茶厂对孩子们进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茶叶从采摘到最终成品,要经过一系列工序,每道工序考验都是匠心,孩子们在我这里进行劳动教育,可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虽然这会占据不少时间,但他乐此不疲。
今年,贾炳校获评杭州市劳动模范,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继续制出好茶,更要在助力共富、做好“传帮带”等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