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总

产业工会

县(市、区)

点赞中国计量大学徐爱春教授

发布日期:2022-03-24 16:59:09   来源:省教育工会  

阅读量:

2004年从事野生动物生态学研究至今,
十七来从未间断;
成功繁育“动物活化石”,
让镇海棘螈重现世人面前;
在祖国大江南北探寻珍稀动物的踪迹,

在CCTV“远方的家”栏目如数家珍;

学生评价他是个富有激情的“野外探险家”,

同事夸赞他是个不知疲倦的“拼命三郎”。
他就是中国计量大学徐爱春教授。

 徐爱春多年来从事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及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曾先后主持国家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浙江省林业厅和青海省林草局等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不凡的业绩,在业界声誉鹊起。

 奇妙的带“娃”记

 你听说过镇海棘螈吗?它是浙江及我国特有物种,野外种群数量估计不超过600尾,极其稀少且呈持续减少趋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傲娇堪比“国宝”大熊猫。

 自2008年起,在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北仑分局的支持下,徐爱春带领团队开展了镇海棘螈资源本底调查、繁殖生态学、栖息地改造、人工扩繁和野外放归等一系列科学研究。经过漫长的观察、记录、换水、投食、助孵……,团队终于迎来了第一只人工繁殖的幼螈破壳。

镇海棘螈卵块

棘螈幼体生长过程

 为解决幼螈的“口粮”问题,徐爱春与团队成员长期驻扎在宁波北仑的森林深处。等到幼螈长大了,长结实了,能独立生活了,徐爱春团队又要将这些人工繁育的棘螈们进行野外放归。目前人工扩繁的棘螈数量已达1000余只,但距种群真正“转危为安”依然任重道远,徐爱春和他的团队继续在研究与保护的道路上不断努力。

 他为野外科研常跋涉在祖国的东南西北
 除宁波外,徐爱春及团队的足迹遍布浙江的山山水水。仙居境内的崇山峻岭中生长着白颈长尾雉、豹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但长期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徐爱春团队领受调查任务后,几个月里在山林间穿梭跋涉,借助现代化的调查和监测手段,最终弄清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为认识和精准保护这些野生动物提供了详实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徐爱春还积极延伸工作和服务手臂,杭州亚运会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构建和动物园外逃野生动物追寻他都作为专家参与指导,在中央、省、市级电视报道的出镜率还很高呢!
 徐爱春及团队野外科研的另一重点地区是青海省玛可河林区,那是大渡河上游唯一一片原始森林。他带领项目组对林区内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行了为期2年的跟踪和种群调查,累计行程近20000公里,发现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5种,累计拍摄收集影像数据材料近10T,基本掌握了林区内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活动规律,摸清了林区野生动物本底资源,建立了永久监测样线,并为当地培训、培养了一支野生动物监测队伍,为今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长期野外科研使他“野性”十足

 爬高山、钻密林、徒步奔走,几乎是徐爱春野外科研的常态,常常要经受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尤其是青海地区,那里海拔高、气压低、风沙大、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极端天气往往不期而至;生活条件也往往非常恶劣,经常是风餐露宿,有时晚上甚至直接睡在冰冷潮湿的地面上,大家紧紧挨靠着取暖;还时常要承受车陷马翻、野兽侵袭的风险。一场野外科研回来,徐爱春常显得皮肤黝黑、神情疲惫、衣衫邋遢、胡子拉碴,他最喜爱的一对幼女都几乎不敢认他叫爸爸了。这样的生活要说不苦,那是骗人的,但徐爱春乐在其中,他自述看到野生动物,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整个身心立即积极昂扬起来;他自喻聆听鸟的啁啾似天籁,倾听狼的嗥叫似乐音;他也常用毛主席的诗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自励。

 林业局发来了感谢信

 踏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收获千红万紫。徐爱春的课堂,紧密结合野外科研的所见所闻所思,妙趣横生,深受学生喜爱,他也被全校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徐爱春出色的工作业绩,获评学校“突出贡献奖”;徐爱春关于镇海棘螈开创性的研究和保护成果,在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上发表;徐爱春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日前省林业局专门发来了感谢信。

 “我们通过研究希望公众对野生动物和濒危物种有科学认知,希望社会有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案。”徐爱春说,“野生动物的研究是没有尽头的,大自然的奥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我们持续去努力,从事这领域科学研究需要我们的驰而不息的坚守和创新。”

编辑:   责任编辑:
工会新闻
时政要闻
浙江省总工会官网 版权所有:浙江省总工会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路85号 邮件:acftunews@acftu.org.cn 浙ICP备0702245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2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