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家人”,一个温暖备至的名字,铭刻着工会组织的初心,彰显着工会组织的情怀。
五年来,我省各级工会把广大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会工作的价值追求,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矢志不渝,坚持不懈。
精准化帮扶、普惠化服务、制度化保障,综合施策、持续用力,谱写出一曲曲追求美好生活的动人乐章。
精准化帮扶,不让一名困难职工脱离“娘家人”视线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7新年贺词中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这五年,浙江工会给出的路径是精准帮扶,不让一名困难职工脱离“娘家人”视线。
在台州市椒江区总工会建档困难职工家庭档案中,海翔医药公司困难职工黄师傅一家目前显示的结果是“已脱困”。此前,黄师傅因妻子是残障人士、女儿上学需要抚养,而维系家庭开支的是他每月不到2000元的收入,日子过得举步维艰。所幸的是,椒江区总工会了解情况后,为他量身定做了系列精准帮扶套餐:四季送温暖救助、金秋助学帮扶,还为他妻子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等。如今,女儿大学毕业,家庭收入稳定,昔日的困难家庭走出阴霾,开始憧憬着美好生活。
黄师傅一家的脱困过程,是我省各级工会组织大力开展精准帮扶工作的缩影。近年来,全省各级工会组织通过强化制度、聚焦精准、提升服务,做到全覆盖、不遗漏、有实效。截至目前,全省建档困难职工家庭户数,已由2013年的7万多户减少至7395户。
精准帮扶,贵在“精”和“准”。
所谓“准”,体现在省总工会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准确的顶层设计。省总工会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工会精准化帮扶工作的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政策,使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在严密的制度保障下运行。五年来,全省工会在送温暖活动中共向30余万户困难职工家庭发放了约5.7亿元送温暖款物;在“爱心透析”专项救助活动中,发放1900余万元,救助4241人次患肾病职工;在“金秋助学”活动中,发放1.8亿元,救助7.8万余人次困难职工和困难职工子女上学。
所谓“精”,体现在全省各级工会组织精心打造的各具特色的帮扶品牌。今年,杭州“春风行动”首周就募集善款2470万元。18年来,这个数字屡创新高。而对于杭州来说,“春风行动”已不再是春节一次性救助慰问活动,成为除社会保障网之外的又一张广覆盖、多层次的帮扶救助网络,并不断延伸、覆盖: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实现了“春风常驻”;从“持证”困难家庭救助到见义勇为困难家庭救助、精神障碍患者困难家庭慰问、患“两癌”贫困妇女医疗援助,让更多困难职工群众同沐春风。
与此同时,“爱心透析”“金秋助学”等工会精准帮扶项目也渐成品牌,成效突出。
普惠化服务,回应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让每个职工都能感受“娘家人”的温暖,让每份期待都能得到“娘家人”的回应,全省各级工会的服务网越编越广,越织越密。
从职工内心最关切、需求最迫切的领域、项目入手,是浙江工会推行普惠化服务的关注点、切入点,以此补上影响职工群众美好生活品质的短板。
自2013年以来,一项惠及全省职工健康的医疗互助保障工程,在省总工会的精心设计和统一部署下,在各地渐次推开,互助互济的保障机制,让职工享受着普惠阳光。这项以“无病我帮人,有病人帮我”为主导思想的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制度,是浙江工会有效缓解因病致贫现象的普惠创举。据统计,五年来,全省共计有2290万人次职工参保,为近75万人次患病职工发放补助了8亿余元救助款,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被职工群众形象地称为“第二医保”。
健康有呵护,生活有质量。今年5月,杭州跨省疗休养首发团启程,目的地是杭州市对口帮扶的湖北恩施;宁波江北区40名一线职工踏上了旅程,前往该区对口支援的贵州册亨县度过五天四夜的快乐时光……随着浙江职工疗休养政策的调整,职工疗休养的“版图”不仅跨越了省际,“菜单”也更加丰富。
早在2015年,省总工会就下发文件,加强职工疗休养管理工作,全面恢复和保障全省职工疗休养权利的落实。各市县工会和省产业工会将组织基层一线职工疗休养纳入了工会实事工程,每年针对一线职工疗休养工作编制项目预算,积极发挥工会组织在推进疗休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普惠阳光,普洒浙地。
在宁波,“5·1服务卡”是为工会会员量身定做的暖心卡,8折乘坐地铁公交、免费租赁自行车、三江购物满减、一元看大片;更有专属优惠商户和专属会员福利。
在嘉兴,“美丽厂区”创建成为一场与美同行的工会总动员、一项着眼美好生活的实事工程、一条引领文明风尚的新路径,两年来,全市开展创“美丽厂区”行动的企业超过2000家,“快乐车间”试点达到3000余个。与美同行,渐成共识,渐入佳境。
在舟山,工会命名“星级职工宿舍”,引导、推动企业积极为职工“安家”……
普惠服务,让职工与“娘家人”走得更近,贴得更紧。
制度化保障,依法维权提升职工获得感安全感
“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是工会的工作方针。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会维权工作,五年来,我省各级工会不断探索实践。
依法维权,从立法源头入手。2016年12月1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研、修改、审议,《浙江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颁布实施,填补了我省工会组织在劳动纠纷协商调解方面的法律空缺,补齐了地方立法短板。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对于劳动纠纷最突出的工资拖欠、工伤纠纷、劳动环境等问题,《条例》的出台极具针对性,通过发挥工会组织沟通协商的功能和职责,引导劳动者和企业依法合理维权。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全省建立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5.7万个,工会法律监督员12.5万余人,成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力维护者。
与此同时,我省各级工会积极参与其他涉及职工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修改。五年来,全省工会参与制定地方法规50件,地方规范性文件190件,代表职工提出了立法建议,有效地从源头上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在职工合法权益中,分配和收入是职工最关心、影响最广泛的基本权益,也是实现体面劳动最根本的途径。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是我省各级工会坚持多年的一项保障制度。
7月18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的容量刊发长篇通讯《蓝图绘就好浙江——浙江践行“八八战略”纪实》。文章提到,在各级工会的努力下,“企业协商谈增长、行业协商谈标准、区域协商谈底线”的协商模式在浙江全面推广。从全国范围看,浙江的劳资和谐度,明显走在了前面。
近年来,我省工会与时俱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扩大协商覆盖面,提高协商质量。在要约对象上,提出把工作重心放在生产经营出现暂时下滑效益下降的企业、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中出现的如“机器换人”“去过剩产能”“破产重组”等企业和出现欠薪情况的企业上。在要约内容上,把工资按时足额支付、待岗职工生活费保障、下岗职工安置计划、职工再就业培训、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等作为主要内容。如今,90%以上的建会企业建立了集体协商机制。
为化解集体协商“不会谈”“不敢谈”的突出问题,全省各级工会建立起一支8000余人规模的专(兼)职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直接指导企业4万多家,培训各类工资集体协商人员7.8万人次。工会主导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设计,谈出职工好“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