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荐理由
莲都区总工会在百年老字号企业——丽水市鱼跃酿造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宣讲名师工作室”,通过“劳模宣讲+匠心传承”工作模式,以非遗匠心为魂,以创新表达为翼,成功破圈覆盖多元群体,打造了“一键复制、全域推广、长效续航”的范例。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三个课堂”点燃企业匠心“新引擎”。在车间课堂,创新落地“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机制,将百年酱缸变身“移动宣讲台”,通过新旧厂区照片对比“时光切片”,讲述从小作坊到智造工厂的逆袭之路,让“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金句,化作职工身边的鲜活注脚。在匠心课堂,邀请退休老匠人现场演绎翻曲绝活,深度解读“一缸酱三代守”背后坚守与创新的辩证智慧;汇聚非遗传承人、技术大拿,分享生产线上解决传统酱油沉淀问题的创新工艺,讲述“0.1度温差控制”等精益求精的匠心故事。在新兴课堂,携手市、区党校专家组建“理论后援团”,提升宣讲团队“政策解码”硬核实力;推出《酱缸里的匠心》系列课程,玩转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流量密码”,让理论教育突破时空限制。
二是“三化模式”深耕校园匠心“试验田”。以非遗酿造技艺的坚守创新为“钥匙”,邀请企业劳模工匠走进校园,结合企业成长史,用“匠心UP主”“硬核干货” 等学生熟悉的“网感”语言解码“三个精神”对个人成长、行业跃迁的深层价值,调查显示课程满意度达98%。推动队伍专业化,推行“多轨培养”机制,打造“银发匠心担当+80后创新主力+90后青春宣讲员”的组合,不同年代的匠心故事相互碰撞,让宣讲更有层次感,“圈粉”各年龄段学子。推动内容场景化,采用“故事讲述+技艺展演+实操互动”的模式,把真实的曲料、量杯搬上讲台,沉重的压榨砖块带进课堂等等,通过实物展示、情景还原、趣味游戏,在学子心中种下匠心传承的种子。推动形式多样化,精心设计“参观时光酿造馆—体验一日工匠—提交创新提案”的通关套餐,让学子从旁观者变身体验官,理论宣讲变成体验大片,匠心精神由此可感可触。
三是“三项行动”绘就社会匠心“同心圆”。实施干部提质行动,用“一瓶酱油的产业链故事”讲透“链长制”政策,为机关干部打造政策落地的“沉浸式剧本杀”,让理论学习秒懂易记,相关经验在区委党校年轻干部培训班推广。实施共富增收行动,带着“酱油共富经济学”走进乡村,讲述“公司+农户”模式如何解开500户农民的增收难题,实现理论宣讲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实施社区共治行动,以“厨房里的民生政治”为主题开展宣讲,搭建“理论宣讲+民意收集”的“超级平台”。三年来现场收集并推动解决民生建议37条,成功转化为人大提案19件,让理论宣讲成为基层治理的“智慧中枢”。
(二)工作成效。
一是“破圈”传播,全域覆盖。依托立体化宣讲阵地与模式创新,近三年开展宣讲315场,辐射丽水9县(市、区),覆盖工人、学生、干部、居民等群体5万余人次。《酱缸里的匠心》等多门“现象级”课程借助新媒体实现“云端”破圈,获赞量超50万次,成为区域思政教育的标志性品牌,其传播模式被兄弟市县广泛借鉴。
二是梯队成型,人才“成团”。通过队伍专业化建设,培育10余名专兼职宣讲达人,构建“老中青”互补的“金字塔”人才结构。其中,1人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6人获市、区宣讲比赛奖项,1人成为省内高校特聘教授,宣讲队伍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三是成果转化,效益双赢。打破传统宣讲“桎梏”,实现政治理论教育与企业职工成长成才、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助力鱼跃公司品牌美誉度提升,三年来新增10项核心发明,职工离职率逐年下降,电商销量年均增长50%,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螺旋”上升,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