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荐理由
为打破传统工会阵地分散、利用率不高、参与度不足等局限,嘉兴平湖市总工会创新“阵地联建、机制联动、资源联享、信息联通、服务联盟、活动联办、人才联用、品牌联创”职工文化阵地共享机制,构建“十五分钟职工文化服务圈”,为工会服务阵地“共建、共用、共育”提供创新思路。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强化阵地建设。阵地联建,整合镇街道总工会,村社区、区域(行业)工会,企业(社会组织、楼宇商圈等)各类资源,构建“1+N”(1个县级工人文化宫+N个分站点)工会文化阵地共享“大服务”体系,让分散的工会阵地串联汇聚成全市范围的“阵地服务链”。机制联动,秉持“职工在哪,阵地建在哪”理念,制定模范职工之家“结对共建”、“3+X”筑家项目化品牌建设、“两性两化”运作等制度,推进工会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共享职工文化阵地培育工作,制定培育点专项资金补助办法,用于软硬件升级与特色服务开发,夯实共享根基。同时,加大对“小三级”工会职工文化阵地建设项目经费补助力度,最大限度将工会经费向基层倾斜,确保阵地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提升服务职工水平,累计项目经费补助1087.4万元。
二是促进资源整合。资源联享,建立“共享目录清单”与“共享服务日历”,推行错时开放与预约服务。打造“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系列大宣讲课程菜单和宣讲骨干队伍,广泛开展“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活动”2356场,覆盖企业1739家,参与职工13.5万人次。信息联通,畅通信息沟通渠道,落实“职工事大家议”议事制度,及时收集职工服务需求,开展“订单式”服务,实现共享工会阵地服务闭环管理。服务联盟,搭建线上线下平台,线上链接服务资源,开发“工享家”预约程序,线下常态化开展送理论、送服务、送文艺下基层等活动,打破传统“坐等职工上门”服务模式,由“被动等服务”转变为“主动走出去送服务”,实现服务职工“零距离”。活动联办,挖掘共享职工文化阵地功能优势,依托连续十一年举办的全市职工文化系列活动,轮流承办活动485场次,促进区域交流合作,实现工会活动“场场有看点,季季有热点 ”。
三是优化服务供给。人才联用,探索“内部运作+外部合作”模式,通过洽谈会商、公开招标等方式引进专业团队参与工会阵地运营管理,让阵地共享服务更加专业化。推行“工会主导+职工志愿者参与+社会资源融合”模式,积极链接社会资源,打造“幸福合伙人”,让劳模工匠、文体达人、热心职工主动参与到共享服务推广中来,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贡献”的良性循环。拓宽服务领域,聚焦中心大局、民生需求,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困难职工提供技能提升、子女托管等服务。品牌联创,打造“‘享’来你就来”职工文化建设特色品牌,并列入市总工会十大实事项目之一,让广大职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二)工作成效。
一是职工覆盖度、获得感不断扩大。通过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打破服务壁垒,实现“小三级”工会服务阵地覆盖半径扩大,服务项目精准触达不同职工群体,解决传统服务“单一化”“碎片化”问题。全市共有以村、社区、园区、企业为中心的职工共享文体活动场地832个,形成“十五分钟职工文化服务圈”,让职工可感、可知、可享。
二是职工参与度与归属感显著增强。构建职工共建共享模式,注重思想引领,激发职工主动参与服务设计、资源众筹和志愿活动,增强职工对工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打造职工“精神共同体”。全市各级工会成立职工志愿服务队65支,吸纳职工志愿者1240名参与阵地共享管理服务。
三是职工满意度与幸福感全面提升。通过智能化、个性化服务手段优化体验,满足职工多元化需求,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与质量,让职工切实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被关怀”,实现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乐享服务”的转变。累计开展共享活动3658场次,参与职工21.5万人次,满意度达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