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荐理由
针对劳模工匠在人才培育、创新创效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小草”劳模创新工作室探索以“匠心传承、慧心创新、真心服务”举措“创新人才培育成色、铸就科技成果亮色、厚植助企为民本色”的“三心三色”劳模工匠作用发挥新路径,达到了“树立一个、培养一批、带动一方”的典型辐射效应。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匠心传承强根基,创新人才培育成色。搭建“三段式”平台。依托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工作站,构建青年员工“启航-领航-蓄水池”培养路径,实施“358”年度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员工由“岗位胜任-技术骨干-领军人才”的成长进阶蜕变。推行“入站”培养。公司青年员工全部入站培养,配齐配强技能导师和思想导师,“一人一策”制定跟踪培养方案;同时,聚焦配电、营销等核心岗位,共梳理700余条技能掌握项及配套的评价题库、学习课件,形成“清单式”的员工技能学习、培训、考核标准。通过劳模宣讲、工匠课堂、岗位实操、比武练兵等形式,开展专项培养。严格“出站”考评。从岗位绩效、能级水平、创新业绩三个方面,建立青年员工成长积分标准;通过季度通关点赞、年度考评等形式,定期亮晒学员技能掌握情况;对排名靠后的员工施行观察和退出机制,营造本领恐慌、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目前,公司已培育领航员工32人、蓄水池有13名。在工作室的感召和精神引领下,先后孵化各级劳模工匠24人,省公司及以上技术能手8人。
二是慧心创新赋动能,铸就科技成果亮色。揭榜挂帅,激发团队活力。把内部资源“聚”进来,以面向生产现场、解决实际问题、适合推广应用为导向,公司每年发布科技创新攻关“榜单”,依托劳模工匠柔性创新团队,开展项目揭榜挂帅,配套专项孵化基金、成果转化提成等激励举措。工匠联盟,协同创新资源。整合电气行业设计、制造、安装等劳模工匠专家资源,打造“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成果共享”的工匠联盟协同作战模式,形成“兵团作战”优势,推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变革生产模式,突破专业技术瓶颈。产研融合,加强成果培育。把外部资源“纳”进来,加大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建,携手东北电力大学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邀请浙江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院校相关专家教授授课,推动公司内外部单位的合作研发、创意孵化、成果应用、市场开发和价值共享。如2024年研发的漏电检测系统,在浙江省试点安装台区237个,查出漏电原因714个,有效防止触电事故发生,获得了用户普遍好评。
三是真心服务践初心,厚植助企为民本色。助企行动促发展。组建电能碳劳模工匠专家团队,深入企业主动上门服务;深化“阳光掌柜”服务,向20多个园区提供多元化服务,切实解决表后结算难点;强化“电费管家”服务,分析用户用电特点,为100余家电费电量异常用户提供个性化能效提升建议,助力企业节能降耗。社区服务便民生。联合20个劳模工匠队伍,牵头成立“小草志愿服务广场联盟”,推出电力服务、法律援助等常态化服务20余种,通过定点广场服务和流动大篷车形式,为社区和偏远乡村群众送去便捷优质的服务。技能扶贫促振兴。在四川省甘洛县开展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安装1500盏光伏路灯,为320余户村民解决家庭用电安全隐患;以“点亮共同富裕”为愿景,与当地社会组织合作成立“小草驿站”,设立“奉甘爱心角”,开设“小草讲堂”,在社会电工技能培训上着重发力,探索技能扶贫新路径。
(二)工作成效
一是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持续提升。通过搭建“启航-领航-蓄水池”青年人才进出站培养平台,加速打造一支知使命、高素质、打硬仗的青年员工队伍,开创公司人才创新工作新局面。截至2024年,高技能人才比例42.9%,各级级竞赛获奖42人(省部级3人),各级岗位技术能手32人。
二是企业创新活力效能持续释放
通过校企合作、工匠联盟等工作的开展,促进了一批产业科技创新项目成果涌现和应用。累计孵化科技创新项目73项,获得各项专利86项,撰写科技论文67篇,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45项,创造经济效益达2560万元。
三是企业服务品牌价值持续增强
劳模工匠志愿服务团队累计出勤3.5万余次,共计15万多工时,修理各类电器35余万件。各项服务活动被央视、新华社、浙江卫视、国家电网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先后荣获“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第三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国资委金牌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工人先锋号”等30余项国家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