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荐理由
聚焦基层“缺人员、缺经费、缺阵地、缺活动”等问题,温州市总工会通过轮值工会主席、项目化服务(活动)、共享阵地等方式,培育组织共建、阵地共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网格共治的“聚能环”示范集群,激发基层“小三级”工会活力,夯实基层基础。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开展“标准化示范性工会创建”推动基层工会整体跃升。温州市总融入中心工作,归集“六有”“职工之家”等创建载体,分类实施、分模块推动党建引领下的组织建设、维权帮扶、服务发展、宣传教育、综合保障“五个有力”标准化示范性工会创建,开发“标准示范红旗榜”应用场景,认证全能型红旗示范工会867家,三项示范3000多家,以示范引领带动基层整体跃升。率先出台民企工会高质量发展意见,制定民营企业工会健康指数监测办法。依托智慧工会管理系统,建设民企工会健康指数监测平台,成功发布民企工会健康指数,形成温州民企工会“健康码”。
二是培育“聚能环”示范集群推动区域工会一体化发展。培育35个乡镇(街道)“聚能环”,依托基层治理网格组建片区网格工会“聚能环”,选派民企工会主席担任轮值主席,带动小微企业建会强会,目前已推选1000多名轮值主席。落实联动机制,举办区域工会主席沙龙,开展区域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完善区域职代会建制。制定支持“聚能环”培育清单,出台“聚能环”项目化服务(活动)补助办法,推动涉及8个部室9个项目21项服务进入环内基层工会,各级工会实施“进环送服务”,开展文艺下基层、文化摆地摊等579场次,服务职工40万人,支持项目化服务(活动)8000余场,补助经费2000多万元。依托“瓯江红”党群服务中心、村(社区)服务中心、村(居)民中心、文化礼堂(家园)等公共阵地,采取工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进驻中心、服务项目进驻窗口、活动载体进驻企业、工会经费进行补贴等方式,植入工会元素,嵌入工会服务。制定“聚能环”共享阵地补助办法,鼓励企业对外共享自有阵地,梳理出共享型职工活动阵地2301个,面积达366万平米,同步开发“聚能环”共享阵地地图,实现阵地信息“一点通”,打造10分钟“服务圈”。
三是建设“职工幸福社区”推动共富场景向职工延展。将支持“职工幸福社区”建设作为市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议题,争取财政资金100万元,补助“职工幸福社区”建设。推动“职工幸福社区”建设纳入温州市“职业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清单,入围2024年度“为企服务项目”。出台建设“职工幸福社区”助推共同富裕的意见,建立“职工幸福社区”指标体系,打造五大“共富场景”,明确“社区”职代会的“业委会”职能,“社区”工联会的“工管家”职能,“职工幸福指数”的验收“指挥棒”职能,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实施“职工幸福社区”建设五年规划,举行“职工幸福社区”现场推进会,每年开展“职工幸福社区”展示交流活动。开展专项指导,推动在企业集中、职工集聚的区域,整合服务中心、社区等阵地资源,发动职工广泛参与,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宜居宜业、共建共享共富、有幸福感的职工社区30个。
(二)工作成效
一是形成“专、挂、兼、轮”相结合工会干部配备方式,有效加强了基层工作力量。采取“一年一轮”的轮值方案,让“五个有力”红旗示范工会的主席担任轮值主席,不但起到了“以强带弱”的目的,解决了工会联合会“缺人”问题,还能形成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配合实施轮值工会主席履职补贴,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二是推动工会社会工作者进驻片区网格“聚能环”,有效发挥了工作者的作用。每一个片区网格工会联合会,确保有1名工会社会工作者进驻,保证工会主席轮值工作情况不断层,优秀的工会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任职专职副主席,拓宽了发展通道。
三是以项目化服务(活动)补助的方式,解决了基层“缺经费”的问题。片区网格工会联合会开展的片区性活动,市总补助50%,县乡两级工会再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解决片区网格工会无钱可用的矛盾。
四是推动基层工会对外共享阵地,解决了“缺阵地”的实际问题。将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公共阵地,企业现有的阵地,对外共享,予以补贴,解决了一些小微企业没有阵地,职工活动无法开展的实际问题,有效推动区域内的基层工会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