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概述
宁波市总工会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探索创新片区化服务机制,通过划小工作单元、下沉工作力量、统筹服务阵地、强化数智赋能,构建起常态联系、精准服务的工作格局,推动工会履职更加直接直达、可感可知,持续增强工会组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
二、针对问题
联系服务有盲区:街镇和产业工会专职工作力量薄弱、其他工作力量难整合,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工会和新业态职工成为联系服务盲区。
需求发现不及时: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不健全,深入基层职工主动问需少,掌握基层职工需求滞后。
履职服务不精准:工会系统内外数字平台不互通,履职服务粗放式,未实现闭环管理。
三、主要做法
(一)坚持重心下移,消除联系服务盲区。
工作覆盖: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规模适当、便于服务并衔接基层治理网格原则,在企业和职工集聚街镇按工会组织50家或会员5000人划片,其他街镇整体划片,产业工会按行业划片。目前全市已划片区250个,涉及所有区(县、市)、129个街镇(占82.7%)和5个产业工会,涵盖基层工会1.29万家(非公企业占比95%)、会员203万人(新业态会员覆盖率达85%)。
力量覆盖:下沉专业力量,片区长由街镇总工会主席或副主席担任,片区专职工作者由工会社会工作者担任,片区指导员由县级工会干部担任;同时整合基层工会骨干、劳动关系调解员、工会律师服务团、志愿者、基层治理网格员等辅助力量组团开展工作。目前全市已配备片区专业力量568名、辅助力量2450名,平均每个片区达12名左右,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
阵地覆盖:整合党政、工会、企业、社会等资源,构建片区服务阵地体系,推动每个片区打造1个综合服务站、N个共享功能站和工会驿站,目前全市已有片区服务阵地947个,实现阵地建在职工身边。
(二)坚持机制创新,确保运行常态有效。
履职清单制度:聚焦基层工会运行、劳动关系隐患、职工服务需求等问题,建立常态化走访联系机制,量化片区长、专职工作者、指导员职责任务,规范服务事项准入退出制度,推动片区工作者每季度全覆盖走访片区基层工会,强化片区前哨作用。今年1月以来,片区工作者实地走访2.3万余次,发现上报事件1600余件,处置率达98%。
运行管理制度:构建认领任务、了解核实、报告反馈、联动处置、反馈评价于一体的片区运行体系,实现基层和职工需求诉求主动及时发现、精准有效处置。
评价晾晒制度:建立片区工作者工作评价、晾晒、激励机制,实时展示履职情况,定期推选优秀案例,加强评价结果运用,实行优绩优酬,对优秀专职工作者予以500元/人季度奖励。
(三)坚持数智赋能,构建履职服务闭环。
上下贯通:推广应用职工之家APP,加强与12351信息共享,建立“12351+”联动处置机制,简易咨询即时解答,复杂问题通过片区了解核实、分级分类处置。
横向贯通:加强与基层治理、政务服务、仲裁司法等高效联动,贯通市基层智治综合应用、民生e点通等平台,建立与相关部门会商协调制度,推动涉工问题高效流转处置。
内部贯通:打造片区化服务应用和片区通手机端,贯通宁波数字工会建会入会一件事、工情通等平台,推动基层工会规范运行、风险隐患及时化解、职工诉求快响落地。
四、经验启示
畅通联系服务要下移重心:通过划小单元、下沉力量、统筹阵地,才能直接紧密联系基层,推动联系盲区为服务专区。
有效联系服务要创新机制:建立可量化评估的片区工作制度,推动服务由被动到主动,实现人在片中走、事在片中办。
精准联系服务要数智赋能:通过横联纵通、协同协作,才能实现涉工问题闭环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