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荐理由
针对工会机关联系基层不紧密、需求掌握不及时、服务项目不精准、资源配置不均衡、专业力量薄弱等问题,宁波市总工会探索建立片区化服务新机制,通过重构管理模式、下沉工作力量、整合服务资源、优化运行机制、搭建数智平台等举措,形成可复制的“机制创新、数智赋能、资源聚合、服务直达”的工会改革市域范式。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科学划分片区,服务力量向基层汇聚。宁波民营经济发达,部分街镇下辖上千家企业,难以实现有效的联系服务。宁波市总从市级层面创新机制,坚持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规模适当、便于服务并衔接基层治理网格的原则,在企业和职工较多的街镇按照工会组织50家或会员5000人左右划片运行,其他以街镇为单位开展片区化运行。目前全市共划分102个片区,覆盖所有区(县、市)、45 个街镇,并已逐步向园区、产业工会推广。配备“1+1+1”片区专业力量,即1名片区长由街镇总工会主席或副主席担任,1名专职工作者由工会社会工作者担任,1名指导员由县级工会干部担任;同时整合工会志愿者、劳动关系调解员、工会律师服务团、社工(村干部)及基层治理网格员等“N”个社会力量,建立“力量联络图”,推动由“单兵突击”转为“合力攻坚”,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
二是深化资源聚合,服务触角向基层延伸。统筹服务阵地,整合党政、工会、企业、社会等资源,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按照“一个片区打造1个综合服务站+N个共享服务站和工会驿站”原则,打造职工身边的“甬工共享+”服务矩阵。体系化赋能片区建设,制定片区赋能清单,结合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市县两级工会“我在基层当片区长、驿站长”活动,集聚下沉服务资源和项目,实现工会服务职能在片区高效集成。强化经费保障,市县两级工会设立专项经费超1000万元,用于支持片区服务阵地建设、运行以及服务项目办理。
三是健全运行机制,服务效能向基层释放。建立履职清单制度,聚焦基层工会组建、运行、维权、服务主要职责,细化量化片区长、专职工作者、指导员的职责任务和履职事项,推动片区专职工作者每季度全覆盖走访1次片区基层工会,强化片区前哨作用。建立事项准入制度,按照准入在先、清单管理原则,实现片区工作者服务事项“一单尽列,单外无单”,有效减轻基层负担、提升工作效能。建立服务会商制度,加强与基层治理、政务服务、应急管理等高效联动,定期通报信息排摸归集情况,分析研判推动问题有效闭环处置。建立提能激励机制,构建以县级工会为主体的片区能力提升和评价激励体系,实行片区专职工作者优绩优酬,市总工会每季度对片区优秀专职工作者予以500元/人的奖励。
四是强化数智支撑,服务场景向基层赋能。外部贯通基层治理平台,内部联动“建会入会一件事”“工情通”“职工说事”等应用,建立标准化流程体系,打造多跨集成的“片区化服务”数字平台。片区工作者依托“片区通”应用认领执行任务、了解核实信息、报告反馈情况,形成“主动发现、有效处置、闭环管理、科学评价”的片区智治运行模式,有效推动基层工会规范运行、职工诉求快响落地、风险隐患及时化解。
(二)工作成效
一是联系基层更加紧密。通过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无缝衔接的片区联系服务网络,实现“人在片区中走、事在片区中办”,进一步消除联系“盲区”变服务“专区”,激活基层“末梢”变治理“前哨”。去年1月以来,片区专职工作者实地走访基层工会1.5万余次,上报事件3650件,处置率达97.3%。
二是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依托片区化平台,实现“自上而下”的服务资源和“自下而上”的诉求感知有机融合,推动服务供给与职工需求无缝对接,全市102个片区累计开展各类服务活动3200余场,服务职工超50万人次,实现了工会服务企业职工从“最后一公里”向“零距离”转变。
三是基层活力不断增强。通过制度重塑、机制创新,赋能片区工作者持续提高服务能力水平,指导帮助基层建会入会、优会强会,打通堵点、补齐短板,有效助力基层工会提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2024年,全市工会组织力指数超过全国目标1.5倍,“转起来”以上基层工会动态保持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