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荐理由
为破解企业工会组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外来员工服务等难题,衢州市总工会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工会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围绕该市六大标志性产业链组建工会联合会,让工会更好融入产业发展大局,增强对产业工人的吸引力、凝聚力。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创新组织架构,构建全面覆盖“组织链”。着力破解企业、地域等限制,深入调研产业集聚情况,全面摸排相关行业企业数量、职工规模、以及工会组建现状、职工思想动态等,大力宣传工会组建工作,广泛吸纳企业职工加入工会联合会。同时,在组织架构设计上,创新“链主企业+产业协会+企业工会负责人”模式,以巨化集团、一道新能等产业龙头为引领,产业协会为纽带,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联系起来。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原则,组建衢州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工会联合会,吸纳相关产业集群及上下游企业100余家、近5万名职工入会,全市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基层工会组建率和从业人员入会率均达90%以上。
二是搭建培训平台,做优精准高效“人才链”。 针对产业工人技能培训普惠性有余、精准性不足的问题,依托工会联合会创新成立新能源、新材料工匠学院并推动实体化运作。紧密围绕企业需求,建立工匠学院培训资源和企业需求“两张清单”,深入开展跨区域、跨企业的技能培训、学历提升等活动。2024年产业工匠学院成立后,聚焦光伏组建维修、钳工、电工、班组长等企业所需的热门工种,开展“送技下车间,送课下企业”培训10余场,培训产业工人3000余人次;今年针对企业和职工迫切需求,“AI赋能职工课堂”,Deepseek实战应用、风险辨识工具等课程相继开课。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职工技术创新、名师带徒等活动,推动链上企业、职工间深度交流合作,形成强链补链强大动能。
三是整合服务资源,打造协同共享“服务链”。聚焦产业工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建立“六共”运行机制,即大事共商、组织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服务共融,深度整合产业链上的各类资源要素。积极打造职工之家、爱心驿站等服务共享平台,统筹安排“浙工缘”、一线职工疗休养、爱心托班等活动,同时开展职工交流互访、趣味运动会、中医义诊、送文化进企业等丰富活动,为职工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增强职工对工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工作成效。
一是组织建设实现重大跨越。从以往的单建联建模式向产业全面覆盖转变,借助产业链布局“工会链”,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和链主企业作用,形成广泛且紧密的工会组织网络,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工会组织全覆盖,不断强化工会对产业工人的组织引领,使工会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职工需求,更好维护职工权益。
二是技能提升更加精准有效。依托工会联合会配套建立产业工匠学院,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比武活动,有效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提升产业技能培训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程度,为衢州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产业持续升级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 。
三是服务路径更加集约高效。通过建立“六共”运行机制,串联打通产业链上的企业资源和工会服务资源,为职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不仅能为职工解决各类急难愁盼问题,更能有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产业工人队伍,实现工会工作与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