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荐理由
针对小微产业园区零散就业多、用工形势杂、维权渠道不畅、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宁海县岔路镇总工会通过搭建多元平台、畅通服务渠道、延伸服务范围方式,形成可复制的“职工需求侧”服务解决机制,有效深化“枫桥经验”工会实践。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搭建多元平台,推动矛盾纠纷前端化解。岔路镇总工会立足维权服务职能,搭建“一体化”“一站式”劳动争议多元解纷平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推行“前哨式”解纷机制。加强劳动纠纷源头治理,采取企业工会调解、园区工会联调、乡镇工会兜底三级处理模式,形成维权闭环。实施“工会主席接待日”制度,工会主席与职工面对面交流,及时将工资拖欠、超时加班等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设立“中心式”解纷平台。建设“园区平安之家”,工会和公安、法院、司法、市监、综治等部门“轮值坐班”,聚焦“两企三新”服务堵点,实施开展矛盾调解、政策宣讲、法律援助等便民服务。打造“一站式”园区服务阵地。以镇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为依托,面向职工开放免费浴室、平价超市、户外劳动者驿站等功能,设立健康职家、职工餐吧、平安之家等区块,通过组织环卫工免费生日面、共享年夜饭等活动,累计服务职工35万余人次,惠及职工金额约260余万元。
二是畅通服务渠道,创新基层“职工说事”制度。镇总工会创新“职工说事”制度,设立高坛园区中小微企业片区式“职工说事”工作室。搭平台打“底子”。落实“工作室”有工作场所、有标识标牌、有工作制度等“八有”标准,设立说事信箱、说事热线、线上说事等多种渠道,搭建24小时说事平台。鼓励每位职工积极参与,围绕工资待遇、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等内容,说出合理诉求、说出矛盾纠纷、说出良方佳策。创示范打“样子”。创建省级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样板站点,打造“王玉琪调处工作室”品牌,下设5个分点,聘请10名调解员,积极参与新业态劳动者矛盾调解工作,建立起通畅的职工利益诉求和利益协调机制,累计开展矛盾纠纷排摸调处50余次,爱心救助105起,化解矛盾纠纷182起。强升级拓“里子”。设立区域性“职工说事”调处中心,迭代“职工说事”2.0版,聘请3名公益律师、10名调解员、5名预警员,开展维权解困、矛盾调解、平安预警等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基层法治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三是延伸服务范围,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镇总工会采取“制度化+志愿者”手段,强化动态管理、诉求直达贯通式服务。规范服务拓展应用场景。编制《工会服务指南》,涵盖基层基础、关心关爱、权益保障、建功建业、网上服务等5大类23小类事项,主动排查形成要素完整、底数清晰的资料库,将动态职工诉求即时上报、提前预判,将“等需求”转变为“送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服务。牵头成立宁海县岔路阳光公益服务社,常态化开展群防群治、秩序维护、防电诈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普法教育宣传2.3万余人次,辖区案件发生率同比平均下降48%,服务社获评省品牌社会组织、省社会大普法优秀普法志愿者(团队)等团队荣誉。聚焦新业态拓展服务。成立全省首家将房产中介纳入工会的新业态工会——岔路镇红梅服务联合工会,帮助解决辖区内餐饮、民宿、快递物流、保安保洁等760余名新业态零散就业群体入会难、诉求解决难问题。2024年成功调解2家快递物流因节假未送件遭受不合理扣款,帮助入职多年的50余名新业态劳动者解决社保问题等,有效保障了职工合法权益。
(二)工作成效
一是职工队伍稳定性显著提升。加强劳动纠纷源头治理,同时引导多方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维权服务,开展各类志愿活动,职工队伍稳定性增强。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82起,2024年预防化解群体性事件5起,辖区案件发生率同比平均下降48%。
二是矛盾调处效率显著提高。建设“一体化”“一站式”劳动争议多元解纷平台,“平安之家”启用半年多来,受理各类矛盾纠纷、投诉建议68起,其中涉及经济纠纷26起、金额350余万元,化解率、满意度均达100%,矛盾调处时间较之前缩短18%。
三是职工诉求渠道显著拓宽。镇总工会把职工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心上事”,创新设立中小微企业片区式“职工说事”工作室。累计处理各类说事560余起,满意度达98.5%,目前该制度已在全市、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