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总

产业工会

县(市、区)

当前位置: 首页> 创新案例> 2025年创新案例> 非公企业工会建设三年行动

宁波市总工会“双聚双提” 打造非公企业优会强会实践模式

发布日期:2025-04-22 16:52:01   来源:  

阅读量:

一、推荐理由

推动非公企业工会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运转”进阶,宁波市总工会通过完善党政协同机制、构建“分级分类+数智赋能”管理体系、创立“无感监测+动态响应”治理体系搭建“162N”数字平台等四大创新举措推进非公企业工会效能升级,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组织动能。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党建统领聚力。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市“两办”专门印发基层工会组织扩面提质行动方案并纳入市委综合考核,制度化推进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联合组织部门出台20条县级工会建设措施,会同编办印发规范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管理意见,与职能部门建立多跨数据共享、定期会商机制,形成党政支持、高位推动工作格局。

二是体系推进提能。市总工会单设基层工作部,坚持四级联动,实施“分级抓、分类管”工作方式和“片区化、数智化”服务模式,形成市总工会牵头抓总、聚焦基层的工作体系。绘制全域推进责任图、组建任务路线图、重点项目一览图三张图”,细化核实、任务、服务“三清单”,创新工业社区工会“三定一统筹”、城市商圈工会“四工联动”、村级工会“1+P+X”片区化等组织模式,2023年以来全市新增非公企业工会5242家、累计达到1.9万家,新增数创历史新高。

三是机制创新聚心。制定“1+1+N”制度框架,发布非公企业工会建设任务清单,建立工会运行分类监测、职工诉求分级处置、片区共享服务站点建设、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专项经费等配套机制,强化精准指导服务。巩固星级“活力基层工会”建设成果,实施“建转活强”无感监测,形成以强带弱、以大带小”链式发展模式,非公企业工会规范化比例达86.3%。构建“三维覆盖”民管体系,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集体协商三轨并行,核心指标动态保持90%。创新工会片区化服务工作机制,下沉团队力量,构建主动发现、有效处置、闭环管理、科学评价”运行机制。创新履职激励体系,率先实施工会主席履职补贴制度,市本级九年来累计发放3200余万元,超1.6万人次。

四是数字赋能提效。形成“162N”宁波数字工会体系架构,实现组织和会员精准画像、精准管理,上线“建会入会一件事”“片区通”“工情通”应用,推动基层工会规范运行、职工诉求快速落地,全面提升基层工作效能。建立职工需求大数据分析模型,搭建帮扶、成长、健康、文体和优享“五大板块”,全量上架工会服务,推出“工惠码”,形成“甬工共享+”15分钟服务圈,集成1.2万家阵地资源实现服务“一码通享”。

(二)工作成效

前宁波初步形成了以“全覆盖”工会组织逻辑为遵循,“小三级”工会组织架构为重点,“片区化+数字化”为服务模式的非公企业工会工作实践。

一是“扩面提质”的势头更加向好巩固。宁波以大抓基层三年行动为统揽,贯彻落实全总559”工作部署和市委扩面提质工作要求,全市一盘棋推进,2023年以来,全市25人以上非公企业单建率和25人以下覆盖率分别以年平均14%和28%的增速扩面建会,工会组建力度和数量增加前所未有,组织力指数是全国、全省目标的1.5倍,非公企业工会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二是“改革创新”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注重激发基层活力和作用发挥,深耕“基层首创+全域推广+顶层设计”渐进式改革逻辑,形成“工业社区三定一统筹”“片区化服务”“非公主席履职补贴”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实践模式和制度性设计,推动形成组织下延一级、维权上提一级、阵地辐射一圈、资源融合一体的工作格局,“小三级”工会成为宁波工会改革响亮品牌。

三是“赋能基层”的要素更加积累显效。针对基层缺经费问题,制定出台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专项经费,近两年累计发放各类项目补贴、履职补贴3855万元;采取上级工会选派、党工组织“交叉任职”、兼挂职等多种途径,全市配备650余名乡镇(街道)兼职副主席、增配102名片区专职工作者,让基层有人办事;统筹各类资源,打造片区共享服务站点,实现工会服务职能在基层高效集成,打通联系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建立“横联纵通、协同协作”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全量归集业务数据和职工诉求,数据资产量达6亿多条;全面推动实现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末梢”落地。


编辑:管理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工会新闻
时政要闻
浙江省总工会官网 版权所有:浙江省总工会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路85号 邮件:acftunews@acftu.org.cn 浙ICP备0702245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2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