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荐理由
省建设建材工会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国有企业依托产业链带动非公企业的产改联盟机制,以点带面、渐进联动,打造全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系统非公企业产改试点基地。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激活行业发展动能。优中选优能主动承担“链主”职责和深度参与产业链发展的国有龙头企业,通过多个小型双边或多边合作(“小环”)不断地逐步串联,最终形成更大范围联盟网络(“链式结构”)。为有效防止“拉郎配”,“国企带民企”牵线搭桥以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产业关联、业务联系为要素,贯通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链条体系。首轮试点方案中,6家大型国有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共同补链、延链、固链、强链,国有企业发挥自身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为非公企业提供支持;非公企业则凭借其灵活性和创新性,探索适合自身的产改路径,带动超过30家经营主体协同发展,“链主企业做强+中小企业做精”双路径驱动产改工作迭代升级。
二是打造创新孵化摇篮。国有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与非公企业、211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共性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汇聚技术骨干试行“1名劳模+1名博士+2名青年”的“1+1+2”师徒结对机制。“链主”还向非公企业开放部分实验室、培训基地、图书资料库等资源。鼓励产业工人提出创新想法和建议,建立创新奖励机制,对有价值的创新成果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双方在项目合作中,共享市场信息、客户资源,共同拓展业务领域。建立健全需求对接机制,依托“劳模+工匠”实施“技术帮扶+公益服务”模式,赴链条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创新发展、管理提升活动。以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技术服务、节材环保和人工成本控制、材料特性及工艺难题等“爆款菜单”为内容,现场讲授与实操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新质生产力引擎”。
三是营造人才成长生态。积极推进未来建造中心、装配式实训基地等现代化产业学院建设,为产业工人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依托国有企业的培训资源,结合非公企业的实际需求,共同制定培训计划。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职业培训,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训内容涵盖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安全生产、质量控制等关键领域。通过集中授课、现场实操、线上教学等多种方式,提升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同时,鼓励双方企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开展“师带徒”活动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所带徒弟获得成绩的,师傅可获得由工会提供的最高10000元的相应物质奖励,激励产业工人成为企业创造突破技术瓶颈的中坚力量,共赢共享产改成果。
(二)工作成效。
一是团队力量在一线凝聚。“链主”企业与结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成意向共建联合实验室,在标准制定、检测认证等项目上搭建合作平台,共同探索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新模式,预计带动企业平均研发效率提升25%。例如将城市建设固废进行资源化利用并转化生产为新型环保建材产品,有效解决固废污染的痛点和环境治理的难点,打造“无废城市”建设的样板工程。
二是经济引擎在一线发动。“链主”企业主动开放国家级实验室资源、“智慧工地3.0系统”接口,首期投入500万元用于装配式技术攻关,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与非公企业合作投资建设重大项目,有力扶持非公企业发展。非公企业则借助国企科研实力,共同申报科学技术进步奖课题,提升现代科技创新水平,撬动产改工作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同向聚合、同步共达。
三是工会作用在一线发挥。国有、龙头企业对非公企业帮带制度文化建设,促企业规范管理、快速发展;帮带诚信文化建设,突出讲商誉、守诚信、重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帮带廉洁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生产经营环境;帮带创新文化建设,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同时,联动构建“推优入党”新格局,由“链主”企业实施“双培工程”,力争每年培养10名非公企业技术骨干成为党员,实现党建工作与工会工作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