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荐理由
杭州市总工会实施财务管理“五精工作法”,健全资金监管体系,获得政府大力支持,发挥财政协同作用,进一步释放工会活力,“维权”“服务”工作走深走实。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精心帮扶施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募资方式。杭州市总工会牵头实施和协调全市“春风行动”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社会捐款+市财政补助”的资金募集方式,为“春风行动”成为全市困难群众救助核心工程提供不竭动力。深化与党政部门沟通交流。以市委、市政府的长效工作机制等为依据,保障春节“送温暖”等重点项目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通过市政府联席会议等,加大常态化沟通和协调力度,落实全总、省总工作部署。如在第二十三次联席会议上,由市政府明确支持工会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和维权服务工作,并承诺由市财政局给予年度300万财政资金支持,以财政资金作为重要补充,完成“建组织、优服务、强保障”工作目标。
二是精准编制预算,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业财融合。引领财务干部由“财务技术人员”向“财务业务伙伴”转型,指导会计角色由“核算型”向“分析管理型”升级,深度参与工会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等重点工作。创新财务组织模式。在业务工作中前置财务管理程序,将“权益维护”“困难帮扶”“数字化转型”等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财务预算指标。精准编制零基预算。通过分析往年数据、研读规章制度、编制业财融合规划“三步走”,对各项预算逐笔论证、规范申报,摒弃“基数+增长”的固化模式,从源头上把控总体绩效目标,形成了有效财务管理、深化业务发展、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的“三赢”局面。培育预算人才。搭建强化预算管理学习平台,以培训、实践、经验分享等方式锻造干部财务管理能力;支持、鼓励财务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蹲点调研,了解各项业务的实际需求及开展情况。
三是精细执行预算,注重过程管控。构建内控制度体系。牵头出台“杭州市总工会内控手册2.0”,构建以“财务内控规范化”为主体,“业务流程标准化”和“采购管理统一化”为两翼的财务管理新格局,在制度层面保障预算执行有章可循。筑牢风险意识。结合市“8+4”经济政策财政资金兑付进度统计督查工作,在预算执行监督管理全覆盖的基础上,逐笔监督、按季报告专项资金的兑付进度及执行成效,保障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四是精密动态监控,建设管理矩阵。强化全面财务监管,建设“五位一体”的管理矩阵。通过“一体化”系统,“一屏”管控财政资金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绩效评价等财务工作,对动态监控核查迅速响应、及时纠偏,定期开展阶段性财务分析。基于“浙里报”平台和“一体化”预算管理系统,建设财政资金“请”“用”“管”“评”“查”的“五位一体”管理矩阵,实时管控资金使用的非系统性风险。
五是精益绩效评价,锚定“花钱问效”。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全面评估预算资金的使用、执行进度及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从完整性、相关性、适当性和可行性四方面规范全项目周期绩效目标,实现项目绩效评估全覆盖。每年开展全面绩效自评,对重点项目进行高质量部门绩效评价。绩效管理成果显著,在2024年市财政局对77个项目部门评价报告的质量复核中,杭州市总工会在部门绩效综合评价中获评“优”。
(二)工作成效。
一是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杭州市总工会坚持党对工会的全面领导,团结职工群众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程监管、持续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探索形成卓有成效的“五精工作法”新范式,高效使用资金,切实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让党委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连续多年获市委、市政府对工会工作的大力支持。截至2024年底,五年间累计收到财政补助资金6.61亿元,用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
二是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杭州市总工会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效应,团结动员社会力量传递温暖。品牌工程“春风行动”连续25年精准帮扶低收入职工群体和困难群众。截至2024年底,累计为505.89万户(次)困难家庭发放42.27亿元慰问金,其中财政补助8.66亿元,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新方法100例”,荣获“浙江慈善奖”等多项荣誉,被《人民日报》誉为帮扶救助困难群众的“杭州模式”,助力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健全了业财融合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杭州市总工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的分工合作机制,把业财融合纳入了工会数字化整体布局,形成了“事前评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全程监管→绩效评价”的全面预算管理,以财政资金“外部输血”有效激发了工会资金“自我造血”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