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荐理由
宁波市总工会创新构建“县级全额回拨、产业精准核定、基层直达快享”转移支付补助管理机制,破解县级工会财力薄弱、产业工会管理粗放、基层工会活力不足等难题。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聚焦强化县级工会财力建设,构建“全额回拨+绩效导向”双轮驱动机制。贯彻落实全总、省总关于加强县级工会有关要求,制定《宁波市县级工会转移支付补助管理暂行办法》。突出财力下沉。加大工会经费向下倾斜力度,建立“双一百”回拨办法,明确“县级工会上解经费留成100%回拨,全总省总重点工作补助100%回拨”,有效确保财力下沉“零截留”。突出绩效挂钩。建立补助与绩效挂钩机制,按照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30%的比例,由市总工会根据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和各地实际工作情况统筹确定分配方案,推动“资金跟着绩效走”。突出跟踪问效。落实省总“转移支付补助实行分级管理”要求,进一步明确市总工会—县级工会—乡镇(街道)工会补助管理层级,按照“统筹重点、保证一般”的原则,在夯实基层工会财力基础的同时,强化专项补助跟踪问效。
二是聚焦规范产业工会工作补助,构建“综合考量+分类管理”精准核定机制。总结分析历年来对市属产业工会工作经费核定经验做法,结合全总省总关于工会经费收缴管理及经费回拨有关规定,制定《宁波市市属产业工会转移支付补助暂行办法》。突出精准核定。明确非驻会产业工会年度工作经费按照“实名制会员人数×全市人均上解数×经费上解系数×预算执行率”为基数确定,实现“一业一策”精准核定。突出分类施策。驻会产业工会按照上年预算基数和当年预算要求核定预算,非驻会产业工会按实名制会员、经费收缴和预算执行等因素综合考量核定补助额度。突出统筹管理。工作类补助按照资金用途、使用时限及支出方式等要素实行项目化管理,纳入市总工会本级预算统筹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合规。
三是聚焦激发市属基层工会活力,构建“项目申报+直达快享”高效运行机制。为打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最后一公里”,推动市属产业基层工会转起来、活起来,制定《宁波市产业工会对基层工会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管理办法》。突出分类补助。围绕推动基层工会转起来、活起来,规范建立对市属产业基层工会工作类和活动类转移支付补助,工作类转移支付补助按市总统一办法或依据执行;活动类转移支付补助由基层工会根据实际需求采取项目申报制。突出双限监管。活动类转移支付补助标准不超过基层工会申请项目预算总额的100%,且原则上不超过10万元。突出数字赋能。依托“甬工惠”职工服务平台,将对市属产业基层工会转移支付补助纳入直达资金管理,优化重塑项目申报流程,打通资金拨付“最后一公里”,实现补助“快速响应、精准直达”。同时加强对补助使用的全程监控和数据分析,实时掌握资金流向,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二)工作成效。
一是县级工会财力显著增强。依托“双一百”回拨办法与重点工作绩效挂钩机制,既有效避免截留资金问题的发生,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县级工会干事创业热情,可支配财力持续增长,为加强县级工会保障能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是产业工会效能持续提升。创新实施“综合考量+分类管理”机制,针对驻会与非驻会产业工会行业特点、经费上解、预算执行等情况,制定差异化补助标准,实行“一业一策”精准核定,市属产业工会经费核定办法持续统一和规范,有效保证了产业工会在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等领域发挥更大效能。
三是基层工会活力有效激发。通过完善“市总—产业—基层”三级补助管理机制,补助模式更加科学、规范、合理,有效激发基层运转活力。同时将补助纳入直达资金管理,优化重塑申报拨付流程,强化资金全程监控和数据分析,有效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